志愿者服务展示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王国中的“科技小院”
    2021年01月13日 09:41 勐海香米科技小院云南农业大学团队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13期推出: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王国中的“科技小院”。

     

    植物王国中的“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高原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农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农林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需求的具体体现和努力方向。科技小院不仅在助力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也拓展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范畴,为边疆农业发展带来了有成效、可持续的贡献,对涉农高校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中提高培养质量具有极高的示范意义。

     

    “尤哩金旺”,勐海

    尤哩金旺(傣语“你好”),勐海!

    当勐海科技小院云南农业大学成员初次踏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就被满目的异域风情、特色的傣族建筑、精美的寺庙以及动听的傣语所吸引。

    勐海科技小院成员熟悉傣族文化

    “勐海科技小院”依托张福锁院士工作站,由云天化集团与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立,位于云南农业大学重点帮扶的贫困县勐海县。

    云南省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南边,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县,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面积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勐海县在2018年1月成功脱贫,为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工作,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农业学科及科研平台优势,结合扶贫点的实际情况,输送优秀研究生指导水稻种植,促进勐海水稻种植产业发展。

    2020年5月21日,勐海科技小院云南农业大学团队成员就来到了“植物王国”。“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勐海香米提质增效。”研究生张君程和曹创业同学说。来勐海之前,他俩就收集了勐海县的耕作历史资料: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傣族地区就出现了水稻种植的灌溉事业。唐代掌握了犁耕技术,具有历史悠久的耕作农具、耕作方式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

    勐海稻田有三万亩,科技小院成员到勐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选田,选择试验用地,到傣族村寨跟农户交流,商量租地的价格,到田边选地。

    勐海科技小院成员租地选地

    租下地的那一刻,科技小院成员们还是很忐忑的。“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几块实验田工作都要我们自己完成,从种植、施肥、打农药到最后的收获,真的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杨家伟同学说。

    180余天里,他们就在选的这块土地上,组织了农民现场培训会28场,普及覆盖10多个村寨共500多人。云南农业大学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汤利说:“这块地产出多少庄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多少人。”

     

    水稻“癌症”医生

    2020年,勐海县水稻遇病,严重减产。科技小院试验田中水稻缓控释肥的防病效果显著,病情指数只有10%左右,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率、碎米率下降,而一般农户的会高达70%-80%。

    科技小院同学分别走到田间地头,对农户患病的水稻进行取样调研,找出原因。勐海县水稻减产原因调研报告中写到:2020年由于严重春旱,勐海县绝大多数农户放弃早稻改种中稻。但是中稻在扬花灌浆的7月初恰好遭遇连绵大雨,影响打农药的效果,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报告中写的调研结果是:勐海县的气候条件不适合种植中稻,尤其5月上旬插秧的中稻最易罹患稻瘟病,应该尽量避开,如果必须种植中稻,则应该调整播期到6月。魏子凡同学在他的日记中写到:“育秧基质实验中通过不同的育秧基质不同比例的配比,辅以不同种类的壮秧剂培育出了健壮的秧苗,是抗病的优良品种”。

    勐海科技小院成员邀请农户参观抗病秧苗

    陈泽新同学说:“我们邀请农户来参观我们的抗病秧苗,农户都希望明年能用到我们的技术。”有的同学也面露遗憾:“可我们还是心痛,如果我们早一年来到这里,早一点做我们的研究,说不定农民今年就不会遭受这么严重的损失了!”

    进百家门、解百家忧、暖百家心

    勐海县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2018年1月成功脱贫。为了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主动认领入户任务,开展“帮扶1+10”活动——1个研究生负责10户贫困户,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切身实地住在了田间地头上,了解脱贫后生产生活、医疗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等情况。

    勐海科技小院成员入户走访

    本该水稻收获的日子,曼派勒这个寨子今年水稻收成很低,部分农户甚至绝收。朱达安、毛费同学负责帮扶曼派勒的一个大姐,朱达安在扶贫日记中写到:那天我们入户,大姐拉着我们哭着说:“我该怎么办,一年的收成都没了,全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那天的太阳晒到我们身上,一点温度都没有,只觉得心里像是结了冰。毛费同学写到:大姐的哭泣让我们如雷轰顶。

    “刚开始入户时,与他们说话很紧张,不知道要讲什么。后来,积极与他们打招呼,解决他们的问题,有的时候聊得晚了,还留下吃过饭。”方志成同学说。

    勐海科技小院成员统计受灾情况

     

    让中国尝尝勐海味

    科技小院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平台,采取“学校+政府+企业”的合作模式,一头连着农业高校,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依托企业迈向市场。自科技小院落户勐海,全县农户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小”目标——让中国尝尝勐海味。

    “过去的农业以生产为导向,不清楚终端市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组长张福说,“勐海科技小院的成立是一次新的探索尝试,未来将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研究终端用户对优质米的需求、对市场和品牌的要求,反过来给农业发展提供思路。”

    勐海科技小院主办了20余场宣传培训会,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让勐海农民增强了绿色生产意识,了解了互联网营销模式,懂得了什么是网络营销、什么是“网红”带货。

    “来勐海科技小院,是我学生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勐海科技小院成员尹晓菊说,“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可以帮助勐海香米走出去,走到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这才是真正的帮扶。”

    “张福锁院士工作站和勐海科技小院在勐海落地,必将为勐海打造一流绿色食品品牌,让中国尝到勐海味道。” 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说。

     

    身份变了,责任大了

    “这些日子里,每天都在跟农民打交道,每天都在跟水稻打交道,让我们从一个水稻小白变成了水稻‘小专家’。”勐海科技小院云南农业大学成员说,“通过几个月时间的相处,我们和少数民族农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亲切地称我们为老师。”

    “‘老师’这个称呼不能被白叫。在我负责的那几家农户,我手把手教给他们稻瘟病防治以及稻飞虱的识别和防治,一遍又一遍,直到教会了为止。”李发钱同学说。云南农业大学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汤利表示:“孩子们都很刻苦,很努力,为实现西南边疆地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入驻科技小院180余天,这半年时光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勐海科技小院成员祁治庭说,“勐海风光很美,傣族人民很热情,水稻长势很喜人。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栽培,勐海就是我第二故乡!”

    勐海科技小院送别会

    小院本批送别会上,同学们满是流连与不舍。尹晓菊同学满含真情地说:“最近网上很流行一句话: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摆脱家乡的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对这句话,我很有感触。生而为农,学而为农,不管以后在哪,都要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谋幸福!”

    勐海科技小院成员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们解决了水稻病虫害问题,也帮助水稻产业实现了成果转化。扶贫又扶志,小院常青,源源不断的农科人才将持续推进勐海产业振兴更上一层楼。

    关闭